學習有理人文經濟學視角下的鄉村振興路徑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戰略性、持續性的任務,可以結合鄉村發展新特點,基於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視角,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

日期: 2024-02-02 13:10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戰略性、持續性的任務,可以結合鄉村發展新特點,基於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視角,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專門提出一個課題:“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裡面的人文經濟學。”人文經濟是在杭州、蘇州等經濟發展走在前列的地區出現的新經濟現象,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是文化發達與經濟領先並存,文化和經濟相互促進、融合共生。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內在規律的,不是特殊的而是可以進行廣泛擴散的。將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理論運用到鄉村振興中,可以推動鄉村發展再上新臺階。

  從傳統經濟學視角看鄉村,會看到鄉村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遠落後於城市,在當代經濟發展中需要城市“救助”;而從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視角看鄉村,會看到鄉村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增殖潛力。

  城市創造了遠超過鄉村的物質財富,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不僅産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還讓人遠離了自然生態,將人拘囿在鋼筋混凝土的空間中,儘管這些空間可以很精緻、可以栽樹種花,但依然沒有山水林田,沒有本真的自然感。新時代人文經濟學,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

  鄉村的生態資源可以轉化為經濟發展機遇。習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浙江安吉的實踐就是生動注腳。多年來,安吉縣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2022年,安吉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82.4億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2萬餘元,較2005年分別增長約5.5倍和5倍;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降至0.376噸標準煤/萬元,較2005年下降約45%。全縣森林覆蓋率長期穩定在70%以上,24個縣控以上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以上。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千百年來,農耕的生産方式以及鄉村的生活方式為中華兒女提供了生産生活的知識、為人處世的規範,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基因。在現代化進程中,廣大鄉村由於遠離城市的影響,保留了較多的傳統文化習俗和較為完整的文化空間。這些文化積澱是鄉村的文脈,也成為鄉村寶貴的文化資源。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賦予經濟發展深厚的人文價值,注重人文與經濟的相互激蕩、彼此生發,文化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深厚底蘊和“催化劑”。鄉村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可以積聚鄉愁、集聚人氣,從而帶動鄉村發展。比如,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通過對傳統村落進行活態保護,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每年超2000萬元門票收入撬動超2億元旅遊綜合收入。2022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500萬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近6萬元。

  鄉村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必須經過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才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鄉村的生態之美是天然的,對鄉村生態資源的開發與轉化要在“自然感”上下功夫。要充分認識到,讓鄉村美起來不是簡單地讓鄉村“整齊”起來,更不是讓鄉村“城市化”起來。無論是在鄉村環境整治過程中,還是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切忌人造景觀、城市景觀、同質景觀,比如一些鄉村人工修建亭臺樓閣、瞭望塔、觀賞池等,看似開發了農旅項目,實際上卻破壞了鄉村生態之美。而是要在嚴格保護的條件下,進行藝術化開發,比如舉辦鄉村藝術展、大地藝術節等。這類藝術介入鄉村的方式或是在原生態中疊加當代藝術,或是在鄉村老屋內進行美術創作,或是在鄉村露天設置藝術裝置,都可以實現藝術融入鄉村生態的良好效果,從而有效激活鄉村生態資本。

  鄉村的文化之美是質樸的,對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轉化要在“本真感”上下功夫。要將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納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整體格局,圍繞鄉村振興需求旺盛的文化産業重點領域,制定政策舉措,發揮文化産業多重功能價值和綜合帶動作用,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鄉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善於從鄉村內部發掘文化基因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鄉村的日常生活中、鄉規民約中、節慶習俗中。要在認真梳理鄉村文脈的前提下,進行現代文旅項目轉化,比如在古村落以實景劇本殺方式設立文旅項目,對青年人會産生較強的吸引力;基於鄉村文脈進行研學路線開發,對親子遊會産生較強的吸引力;還有融合鄉村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的鄉村實景演出,對遊客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讓原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新力量,讓老文脈成為鄉村振興新動能。對鄉村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既要防止無所作為,也要防止盲目作為,避免好心辦壞事,應抱有對自然生態與文化傳統的親近感與敬畏感,以人力順天然而不是去造天然,以現代賡續文脈而不是去造文脈,只有這樣,鄉村的生態資源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才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從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視角推動鄉村振興,核心目標是打造高品質發展的人文鄉村,難點是如何集聚人氣、留住人才。

  調研顯示,對鄉村振興最大的制約是人才缺乏。一方面,鄉村人才外流現象依然普遍,條件好些的鄉村青年都到城鎮工作;另一方面,從城市到鄉村工作的人才依然有限。一些鄉鎮企業面臨“接班難”問題,許多一代創業者年齡偏高但孩子不願接班或沒有能力接班;一些鄉鎮企業面臨“招工難”問題,由於經濟發展水準、消費環境、生活環境等因素制約,很難吸引到足夠的員工來增加生産力。

  人文環境落後、文化生活單調,是鄉村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要切實改變鄉村發展中“空心化”的社會結構與“輸血型”的經濟模式,就要認識到人文環境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不能把鄉村人文建設作為鄉村發展中邊緣性、裝飾性的任務,而是要看到,興鄉村必須興人文,有人文才能有人氣。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強調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在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人不僅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與“文化人”,不僅是生物性存在,還是關係性存在與精神性存在,因此,要讓鄉村更好地聚集人才,就要切實關注人的綜合性需求,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更多的人才在鄉村生活得舒暢與便利。

  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稀缺性研究,往往只關注物質資源的稀缺性,研究重點是土地、資金等的稀缺,而忽視了人文環境的重要性。事實上,好的人文環境會産生好的人文效率,人的精神狀態會帶來生産效率的改變。具體來看,積極的精神狀態可以讓人的工作狀態提升,帶來經濟潛力的最大化,消極的精神狀態會抑制人的經濟能力發揮。

  從鄉村振興宏觀政策制定的目標來看,就是要通過良好的政策設計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鄉村建設,提升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精神狀態,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率,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為此,要圍繞鄉村人文環境改善,出臺實質性政策和舉措,包括更加靈活的土地政策,更加健全的人文設施,更加有效的鄉村治理模式等。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平安鄉村。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這些要求也可以理解為在致力改善鄉村人文環境。

  總之,對鄉村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一定會對人才産生吸引力,使許多從鄉村離開的人願意回鄉創業或工作,許多外鄉人願意來到鄉村創業或工作。事實上,以新鄉人帶動返鄉人激活原鄉人,已成為壯大鄉村振興主體力量的重要路徑。

  【作者為浙江省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京ICP備13026587號-3京公網安備1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北京海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